地產行業,這兩天又傳來了好消息。
碧桂園、萬科、龍湖、首開等一批房企獲得了中國銀行、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授信額度,有的房企在一家銀行就拿到了最高1000億的授信額度。
這次國有銀行的支持,對于正在苦苦支撐的民營房企來說,太重要了。
民營房企終于能松口氣了,不用天天提心吊膽,擔心自己會爆雷了。
融資端迎來實質性利好
6大國有銀行提供資金支持
最近,房地產融資端暖風不斷,利好密集出臺,讓很多民營房企終于看到了希望。
此前,明源君在《又有重磅利好!民營房企卻高興不起來》一文中提到,之前優秀房企都過得很難。因為之前政策是“救項目”,所以紓困基金基本只針對暴雷項目,而在苦苦支撐尚未暴雷的房企,反而得不到資金支持。
但“金融16條”推出后不一樣了,從單純“救項目“轉向了”救項目+救房企“。這讓很多民營房企受益,也讓很多掙扎在爆雷邊緣的房企,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。
“金融16條”出臺時,很多房企高興之余又擔心。
一方面,利好政策出臺和執行落地,往往是兩碼事,之前很多利好政策最后落地效果都差強人意。另一方面,市場信心尚未恢復,銀行對民營房企的資金投放,可能依然會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。
但這次來看,大家還是低估了國家救市的決心?!敖鹑?6條”11號發布不到2個星期,已經有多家國有銀行宣布了和房企達成了戰略合作,為房企提供更多融資服務。
11月23日,萬科獲得了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1000億的授信額度,總額度達到2000億元。11月24日,碧桂園、龍湖分別獲得中國銀行600億的授信額度。
除了這些頭部房企,金地、綠城中國、美的置業、金輝、首開、越秀、合生創展等房企也分別獲得不同銀行不同額度的資金支持。
據華爾街見聞統計,最近幾天,工商銀行、建設銀行、農業銀行、中國銀行等六家國有銀行,將向房企提供過萬億的資金支持。
而且,從銀行提供的融資服務來看,包括了房地產開發貸款、房地產項目并購融資、貿易融資、預售資金監管保函、債券投資等等。
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,未來資金支持的方式會更加靈活。
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點是,除了貸款,預售資金監管保函也在服務范圍。大家都知道,房企的現金來源,主要就是三種:貸款、預售資金、發債。
現在貸款、發債都出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。前段時間,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受理了龍湖、美的置業、新城三家房企合計500億元的儲架式注冊發行,萬科、金地也在做準備了。
對于預售資金,政府一直是嚴控,讓很多房企很難受。因為這樣的監管下,房企房企賣再多房也只能看到一個數字,還是拿不到現金,還是周轉不開。
不少房企吐槽,明明只需要10億就能建好項目,有些地方卻要求把15億的預售資金監管起來,不允許房企輕易調用,這對房企的流動性造成非常大的壓力。部分地方預售資金監管更存在政策不明確、提取基數和提取比例過高、提取節奏不合理等問題。
相信未來對于預售資金的監管細則也會有所優化,不會再是一刀切。
經過在融資端的輸血,相信能大大緩解優質民營房企的流動性壓力。目前受益的主要是優秀民營房企,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房企受益。
畢竟,市場遲遲不回暖,只出不進,就連萬科這樣濃眉大眼的優秀學生也可能扛不住。
銷售端未見復蘇
但底部早晚會走出來
融資端利好不斷,很多地產人卻仍然對未來抱有很悲觀的態度。
他們表示,市場不回暖,沒人買房,沒有回款,幾個銀行敢真正借錢當冤大頭
明源君看來,這樣的想法過于悲觀了。悲觀者正確,樂觀者前行。
從目前情況來看,確實還沒看到市場回暖跡象。
很多地產人很煎熬,那市場什么時候才能到底?市場下行,什么時候是個頭呢?有人預測是明年二季度,房地產市場會到底,但中間可能會有很多變數,所以預測時間總是很難的,容易失誤。
不過應該明確一點,底部早晚都會走出來的。
前段時間,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撰文分享了他的看法。在他認為,“底部邏輯”會有幾個明顯特征:
1、市場中“長期投資者”從買家中退出,市場動力全由“用家”組成。無論“首置”、“改善”和“豪宅”,不用不買,這就是“用家時代”;
2、“現房”與“準現房”市場,要好于“期房”市場,尤其是好于“遠期期房”和“投資品類”市場;
3、房價回落至“出租回報”率與無風險利率相類似的水平,帶動租客開始置業;
4、“地價”和“項目轉讓”下跌也無人應價,維持在低價等待天明;
5、市場營銷以解決“用家”生活需要為“賣點”,不再編織未來的故事;
6、與經濟大勢密切相關,隨著“銀根松動”、“利率下滑”和政策支持,“用家”的數量開始上升,這就是“筑底”了;
7、“二手樓成交量”是重要參考指標;
8、“筑底”才能向上,用家支撐市場。其它如“養老“、”旅居“、“投資”等等此時遠未到復蘇的時候。
他指出,市場是有規律的,規律是有特征的,無論外在的力量(有形的手)如何扭轉她的表現,基本規律還是在那里,發揮著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。
總而言之,房地產市場遲早會筑底回升。地產再堅持堅持,做好手頭的工作,相信房地產自身的修復能力,熬過低谷后,必定會迎來更健康的市場。
文章來源: 明源地產研究院 責任編輯:雷達